7月7日,特朗普在社交媒体“真实社交”上连发多条动态,宣布向14个国家发送关税信函,计划从8月1日起对日本、韩国、泰国、印尼等国商品征收25%-40%的关税。
信中措辞强硬,称这些国家“长期占美国便宜”,需用高关税“重建公平”。 被点名的国家反应激烈: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表示“非常遗憾”,韩国政府称遭遇“突然袭击”,南非总统拉马福萨驳斥美方“误判事实”,泰国代总理普坦则对36%的税率直呼“困惑”[2,9](@ref)。
耐人寻味的是,这14国中有10个位于中国周边。 日本、韩国、印尼、柬埔寨等均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。 例如,柬埔寨的服装厂使用中国面料加工后出口美国,泰国电子元件依赖中国稀土。
特朗普的关税看似打击多国,实则剑指中国,通过堵死周边国家转口贸易的“灰色通道”,切断中国商品进入美国的迂回路径[2,3](@ref)。
农田禁令:0.0003%的土地如何威胁美国?
关税信函发出不到24小时,美国农业部长罗林斯在7月8日召开紧急发布会,抛出《全国农业安全行动计划》,核心条款充满火药味:全面禁止中国等“外国对手”购买美国农田,并研究“收回”中资已持有的土地[1,11,13](@ref)。
罗林斯声称中国投资者“渗透农业研究、窃取技术”,威胁美国粮食安全。 但数据让这一指控显得荒诞:中国持有的美国农田仅占全美农业用地的0.0003%(约27万英亩),而加拿大持有1530万英亩,占比高达34%,却未被点名[11,13](@ref)。 更讽刺的是,中资农田近年已缩减31%,且每1000英亩平均创造12个本地岗位,带动周边农场增产15%[11](@ref)。
禁令背后的政治操弄痕迹明显。阿肯色州2023年强制中资企业出售160英亩土地并罚款28万美元,州长桑德斯将此称为“保卫国家安全的首胜”。
目前全美50个州中,26个州已立法限制外资购地,但联邦层面一直缺乏统一禁令。 此次特朗普借“国家安全”推动全国政策,实为迎合农业州选民,这些地区贡献了他2024年大选三分之二的选票[1,11,12](@ref)。
关税大棒的双面刃:盟友离心与全球反制
特朗普的关税战术暴露出战略矛盾。一方面,他试图用“分级税率”分化对手:对日韩维持25%高税(此前“对等关税”已设定此税率),却将柬埔寨关税从49%降至36%,老挝从48%降至40%[2,9](@ref)。 这种“拉一派打一派”的策略,意在瓦解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纽带。
另一方面,高关税正加速盟友倒戈。日本加速推进与东盟的供应链合作,韩国加入中国主导的RCEP谈判,欧盟则保留对等报复权,要求美国取消“战略性关税”[3,9](@ref)。
金砖国家更集体发声,南非外交部强调该机制“不针对第三国”,中国外交部重申“贸易战没有赢家”,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则称金砖是“世界观相同的联盟”[2,10](@ref)。
虚张声势背后的经济账
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短期内带来财政收益:2025年上半年美国关税收入同比激增110%,部分抵消了“大而美”减税法案的财政缺口[2,14](@ref)。
但对美国农民而言,这无异于饮鸩止渴。中国转向巴西采购大豆的订单创20年新高,单周购入240万吨,相当于40艘货船满载改道南美。 美国大豆对华份额已从2017年的60%暴跌至如今的18%[6,8](@ref)。
企业界同样叫苦不迭。美国服装品牌因东南亚进口面料涨价,被迫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;中西部农场主因加拿大钾肥关税上升,生产成本暴涨25%。 波士顿咨询分析师指出:“不确定性已成新常态,企业只能靠囤货硬扛。 ”[2,10](@ref)
技术封锁:农田战争下的隐藏战线
农田禁令的深层目标实为技术封锁。美国种业巨头多次向政府报告,指控中国“通过收购农场窃取种质资源”。 2024年起,美国农业部已秘密审查数十项中美农业科研合作,康奈尔大学教授威克斯直言:“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,但封锁只会倒逼中国加速自主创新。 ”[11](@ref)
这种焦虑在政策细节中暴露无遗。《全国农业安全行动计划》特别要求建立“外国农业用地数据库”,强制披露土地交易信息,对虚假申报罚款升至土地市值的25%。 北达科他州2023年曾以“威胁军事安全”为由,叫停中资玉米厂项目,尽管工厂距空军基地足有20公里[11,13](@ref)。
事件脉络
7月7日12:00:特朗普在“真实社交”发布关税通牒
7月7日14:30:白宫向14国发出关税信函,延后生效期至8月1日
7月8日11:00:美农业部宣布《全国农业安全行动计划》
7月8日15:00:阿肯色州政府炫耀“驱逐中资农田”案例
7月9日:26州响应联邦禁令,日本、韩国启动反制谈判
启泰网配资-免息炒股配资-配资平台公司-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